您好,欢迎来到芯化和云官网,下单前请与客服或商务沟通确定!
商品分类

化工新风口来了!可降解材料迎政策加码,万亿赛道加速起飞!

一、绿色转型加速:化工行业的新拐点

过去十年,化工行业的增长主线几乎都围绕“能源周期”——原油、煤化工、精细化工等领域轮番上涨。然而,随着全球“双碳”目标的推进,化工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:

从“产能扩张”转向“绿色材料革命”。

传统塑料产能虽仍在扩张,但受限于政策与环保压力,可降解塑料成为了最具成长性的细分赛道之一。
根据中国塑协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数据:

  • 2027年,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000亿元人民币
  • 全球范围内,年均复合增长率(CAGR)将超过 22%
  • 其中,PLA、PBAT、PHA 三大材料构成市场的主要增量来源。

二、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双轮共振

国内政策:从“禁塑”到“强替代”

中国自2020年起陆续实施《限塑令2.0》,并在2024年进一步升级为“强制替代政策”。

  • 超市、餐饮、外卖平台逐步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与餐具;
  • 电商快递包装、农用地膜等场景成为新增替代重点;
  • 多地出台补贴政策,对使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企业给予奖励。

国家发改委在202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:“鼓励以PLA、PBAT、PHA等为代表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产业化布局,加快构建绿色塑料替代体系。”

这意味着,从政策到市场的完整推动机制已成型。

全球趋势:碳关税与绿色贸易壁垒

欧洲于2024年正式启动 CBAM(碳边境调节机制),对高碳排产品征收“碳关税”。传统塑料及其制品首当其冲。

  • 欧盟要求进口包装材料必须符合EN13432可降解认证
  • 美国、日本等地的快消品牌也加速采用PLA、PBAT替代方案。

在全球绿色贸易环境下,拥有自主可降解材料体系的中国化工企业,将获得更高出口议价力

化工新风口来了!可降解材料迎政策加码,万亿赛道加速起飞!

三、三大核心材料:技术路径与应用格局

(一)PLA:聚乳酸的生物基代表

聚乳酸(PLA)是由可再生资源(如玉米、木薯)提取的乳酸经聚合制成,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。

技术路线:
原料葡萄糖经发酵生成乳酸,脱水缩聚后通过开环聚合形成聚乳酸。该过程可实现碳中性循环。

性能与应用:
PLA透明度高、刚性好,可用于食品包装、一次性餐具、纤维、3D打印材料和医疗耗材。

产业格局:
全球主要生产商包括NatureWorks(美国)与Total Corbion(荷兰)。
国内企业如金发科技、同益中、海思科等加速布局,预计2025年总产能将超过80万吨/年。

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:
PLA脆性较高、耐热性不足,需通过共混改性与结晶改良提升性能。
降低乳酸发酵成本、实现原料多元化(木薯、秸秆糖化)将成为未来降本关键。

(二)PBAT:柔韧性与可降解性兼得

聚对苯二甲酸-己二酸丁二醇酯(PBAT)是一种脂肪族—芳香族共聚物,可与PLA共混,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可降解塑料。

技术路线:
以对苯二甲酸(PTA)、己二酸和丁二醇为原料,经缩聚反应制得PBAT。其性能接近PE,柔韧性优异,完全可降解。

应用领域:
塑料袋、农膜、快递袋、一次性手套等是主要需求场景。

市场格局:
巴斯夫是PBAT技术源头企业(Ecoflex产品线)。
国内龙头包括万华化学、恒力石化、华峰化学、山西三维等。
截至2024年,中国PBAT产能已达200万吨/年,预计2027年将突破500万吨/年。

优势与挑战:
化工企业拥有己二酸、丁二醇等上游原料,具备原料一体化优势,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。
未来竞争核心在于催化剂效率、共聚比例优化及产品改性性能。

(三)PHA:完全生物降解的高端材料

聚羟基脂肪酸酯(PHA)是一类通过微生物发酵合成的天然聚合物,被认为是最环保的塑料。

技术原理:
微生物在营养受限条件下将碳源转化为PHA储存在细胞内,再经分离提取得到聚合物。

特点与应用:
PHA完全可生物降解,不产生微塑料残留,可在海洋和土壤环境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。
广泛应用于医用缝合线、药物缓释载体、包装薄膜、高端日化产品等领域。

产业现状:
PHA成本较高(3万元/吨以上),主要受制于发酵效率和下游规模化应用。
蓝晶微生物、海正生物、丹尼斯克等企业正在推进菌种优化与连续发酵技术,以实现成本下降。四、化工企业的结构性机会

化工企业在转型可降解材料领域具有三方面结构性优势:

  1. 工艺设备兼容度高:聚合、精馏、挤出、干燥等环节与传统化工流程相似,可在原有装置上改造投产,投资回收周期短。
  2. 上游原料自给率高:掌握己二酸、丁二醇、乳酸、乙醇等关键原料的企业可从源头锁定成本,形成纵向一体化优势。
  3. 客户资源可复用:下游客户集中于包装、家电、纺织、农业膜料等,与化工企业原有市场高度重合,有利于快速实现销售转化。

这种天然延展性,使得化工企业成为“绿色替代材料”转型的最重要力量。

五、产业链梳理与重点方向

从全产业链看,可降解材料主要分为三个环节:

  • 上游:玉米、木薯、糖类、石化中间体(己二酸、丁二醇、PTA)
  • 中游:PLA、PBAT、PHA树脂及改性材料
  • 下游:食品包装、快递包装、农业薄膜、医用器材等终端应用

投资主线:

  • PLA产业链重点关注发酵及改性技术企业;
  • PBAT关注拥有原料一体化优势的化工龙头;
  • PHA则聚焦生物技术创新与高端应用拓展。

典型代表企业:

  • 金发科技:布局PLA与PBAT双主线,国内改性材料龙头。
  • 山西三维:己二酸+PBAT双线产能扩张。
  • 云天化:以磷化工为基础切入生物材料前驱体。
  • 万华化学:打造化工一体化体系,进入可降解高分子改性领域。
  • 蓝晶微生物:国内PHA生物合成领先企业。

六、全球格局与中国产业机会

国际市场方面,欧美掌握技术标准与品牌优势,但成本较高、产能有限;亚洲尤其是中国,拥有完善的原料供应体系与低成本制造能力。

未来五年,中国可降解材料产业有望实现从“全球代工”向“技术引领”转变。
在催化剂研发、菌种改良、共混改性等环节,国内科研院所与企业正快速追赶。

随着规模化生产带来成本下降,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。
根据多家机构预测,到2030年,中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将占全球总量的40%以上。

七、绿色化工的时代红利

可降解材料不仅是化工行业的结构性增长点,更是产业升级与碳减排的重要支撑。

趋势判断:

  • 到2030年,可降解材料在全球塑料消费中的占比将由目前的约2%提升至10%以上;
  •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与消费市场;
  • 可降解材料产业将与新能源、储能、碳捕集共同构建绿色化工新体系。

长期逻辑:

  1. 政策确定性高:环保法规与贸易壁垒持续强化;
  2. 技术门槛提升:PLA、PBAT国产化率超过80%,核心工艺正突破;
  3. 资本持续流入:大型化工集团、基金与国资平台密集布局。

可降解材料的成长路径已从“概念”走向“现实”。
其长期空间不仅在包装替代,更在功能材料、医疗器械、3D打印、生物农业等新领域。

结语:绿色分子材料,引领化工新时代

化工行业的下一个黄金周期,不再依赖高能耗的传统产品,而将在“绿色分子”领域重塑格局。
可降解材料作为绿色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,正成为产业转型与资本关注的焦点。

当政策推动与技术成熟同步发力,掌握原料链、工艺与市场协同优势的企业,将在未来十年获得持续增长。

化工的未来,不仅关乎产能,更关乎可持续。
绿色材料的崛起,正在定义新一代化工产业的价值重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21-6433-0800

在线咨询:请点击表单留言咨询

邮件:service@xchemi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8:00,节假日休息

商务微信
商务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