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芯化和云官网,下单前请与客服或商务沟通确定!
商品分类

绿氨:从化肥原料到未来燃料的能源革命

近年来,“绿氨”这个概念正在从科研论文走向能源政策与产业布局的核心。它不仅是“无碳燃料”的代表,更被视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体系的关键枢纽。随着各国能源结构转型加速,绿氨的潜力被不断放大——从发电、储能到交通运输,它都有望成为未来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一、绿氨是什么?从传统制氨到“零碳路线”

氨(NH₃)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基础化学品,长期以来主要用于化肥、医药、制冷等行业。传统制氨采用“哈柏–博施法”(Haber-Bosch Process),以天然气或煤为原料,通过重整制氢后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氨。但这一过程的碳排放极高——全球每年生产的合成氨约2亿吨,对应排放近5亿吨二氧化碳,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约2%。

所谓“绿氨”(Green Ammonia),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(如风能、太阳能)电解水制取氢气,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合成氨的过程。整个流程不涉及化石燃料,实现了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“零碳排放”。

其核心路径包括三步:

  1. 电解水制氢:通过可再生电力分解水分子,得到高纯氢气。
  2. 空气分离制氮:从空气中提取高纯氮气。
  3. 绿氢+氮气合成氨:在高温高压条件下、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液态氨。

这一路线不仅能显著降低碳足迹,还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储能和远距离运输。

二、核心技术环节解析:催化剂与能耗是关键

尽管制氨工艺已有百年历史,但将其“绿色化”却并非易事。绿氨的两大技术瓶颈在于高能耗高成本催化体系

1. 电解水制氢的能效挑战

当前主流的碱性电解与PEM电解效率约为60%–70%,意味着30%–40%的能量损失。而制取1吨氢气约需耗电55MWh,这直接决定了绿氨的能源成本。只有当电价低于0.2元/kWh时,绿氨的经济性才可能接近传统“灰氨”。

为了应对这一问题,多个科研团队正在开发高效低铂催化剂固体氧化物电解技术(SOEC)。SOEC可以在高温(700–800°C)下工作,利用废热能提高电解效率,理论效率可超过85%。

2. 新型制氨催化剂的突破

传统制氨使用铁系催化剂,需要高温(400–500°C)和高压(15–25MPa)。而绿氨工艺希望能在更温和的条件下运行,以降低设备和能耗成本。

近年来,钌基催化剂成为研究热点。钌在氢吸附与氮解离上的活性远高于铁,可将制氨温度降至350°C以下。我们团队近期开发的钌-铯-碳纳米复合催化剂在常压条件下的氨合成转化率可达90%,为低能耗绿氨生产打开了新局面。

3. 能源利用与系统集成

绿氨工厂通常与风电、光伏基地或核电厂耦合,实现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运行。比如:

  • 白天利用光伏电力制氢、制氨;
  • 夜间则利用储存的氨发电或供热,实现能源循环。

这种灵活性让绿氨不仅是燃料,更是一个能量“中转站”,对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。

三、应用场景:从船舶燃料到电力储能

绿氨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,不仅因为它的“零碳属性”,还因为其在多领域的适配性极强。

1. 船舶燃料——国际海运减碳的关键突破口

国际海事组织(IMO)已提出到2050年航运业碳排放减半的目标。由于船舶体积大、续航要求高,氢气和电池难以胜任。而绿氨能量密度高(约12.7 MJ/L),常温常压下可液化储存,且可直接在改造后的内燃机或燃料电池中使用。

目前,MAN Energy、三菱重工等公司已发布首代“氨燃料发动机”原型。挪威、日本等国的示范船舶预计2026年前后投入运营。未来若全球10%的船舶改用绿氨燃料,年需求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。

2. 发电与储能——化学能的长期储存方案

绿氨在能源体系中最大的潜力在于“可再生电力的化学储能”。当风能、光伏发电过剩时,可用于制氨;在电力短缺时,再通过氨燃烧或氨燃料电池发电。

这种“电转氨–氨转电”的闭环,可以实现跨季节、跨区域的能源调节。例如,日本的伊藤忠商事已规划建设“氨发电示范站”,利用绿氨替代部分煤炭供热发电,预计可减少约40%的碳排放。

3. 工业与化学品制造

氨本身是合成化工的关键中间体,可衍生硝酸、尿素、甲胺、己内酰胺等产品。如果绿氨完全替代灰氨,整个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将减少上亿吨。

此外,绿氨还可作为氢载体,即以液氨形式储存和运输氢气。一吨氨可携带约177公斤氢,相当于高压储氢的近两倍储能密度,且不需要昂贵的碳纤维罐体。

四、全球产业化进程:从试点走向商业化

1. 国际布局

目前,全球绿氨项目已进入加速落地阶段:

  • 澳大利亚:Fortescue Future Industries(FFI)正建设全球最大绿氨基地,计划年产500万吨。
  • 沙特阿拉伯:NEOM项目配套4GW可再生电力,用于年产120万吨绿氨,预计2026年投产。
  • 日本与韩国:推动“氨能发电”,东京电力与韩国SK集团均已建立联合研发中心。
  • 欧洲:荷兰、挪威正在规划“北海氨走廊”,打通氨燃料运输与发电体系。

2.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
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国和消费国,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基础。根据中化能源研究院预测,到2030年,中国绿氨市场规模可达5000亿元。

优势主要体现在:

  • 设备与工艺成熟:现有化肥装置具备改造潜力;
  • 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:西北地区风光资源集中,具备“就地制氨”条件;
  • 产业协同效应明显:化肥、氢能、储能、航运多产业联动。

但挑战也不容忽视。制氢电价偏高、电解设备成本较大、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商业化速度。专家普遍认为,若未来形成“绿电直供+碳税抵免”机制,绿氨经济性将在2028年前后得到显著改善。

五、未来趋势:从能源出口到全球贸易体系重构

绿氨不仅是燃料,更是一种“能源载体”。在未来的国际能源格局中,它有望成为全球能源贸易的新标准单位

  1. 出口新模式:资源型国家通过输出绿氨而非电力,实现高附加值能源出口。例如智利、摩洛哥正建设“绿氨港口”,出口至欧洲和亚洲。
  2. 政策驱动强化: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正式实施后,使用绿氨的产品将享受税收优势。
  3. 技术融合发展:随着“氨燃料电池”“氨裂解制氢”等技术成熟,绿氨将成为氢能经济的重要一环。

六、绿氨的未来属于先行者

从实验室概念到全球竞赛,仅仅用了不到五年时间。绿氨已从“化肥原料”进化为“能源革命的支点”。对于化工企业而言,绿氨不仅是一种新产品,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窗口。

可以预见,未来的化工企业将不再是单一的材料供应商,而是能源系统的重要参与者。谁能率先打通制氢、合成、储运、应用的全链路,谁就能在“零碳能源”的时代占据主动。

正如当年光伏从边缘走向主流,绿氨正在重演同样的故事。能源转型的列车已经启动,而这一次,抓住绿氨,就可能抓住未来二十年的增长核心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21-6433-0800

在线咨询:请点击表单留言咨询

邮件:service@xchemi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8:00,节假日休息

商务微信
商务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