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化学特性与分子结构
聚碳酸酯(Polycarbonate,简称PC)是一种分子链中含碳酸酯基(-O-C(O)-O-) 的高分子聚合物,化学通式为 (C₁₆H₁₄O₃)ₙ,分子量通常介于 2,000–7,000 g/mol(工业品分子量可达3万–10万)。其结构中的苯环和碳酸酯基赋予材料高刚性,而醚键(-O-)则提供一定柔韧性,使PC兼具高强度与韧性。PC主要包括脂肪族、芳香族等类型,其中双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是唯一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品种,占全球PC应用的90%以上。
-
耐化学性:耐弱酸、油、盐溶液,但不耐强碱(易水解)、强氧化性酸和氯代烃(如二氯甲烷)。
-
热稳定性: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高达145–150℃,热变形温度130–140℃,长期使用温度范围-60℃至+135℃。
-
安全争议:合成过程中可能残留双酚A(BPA),在高温或强碱环境下可能溶出,需注意食品接触类产品的合规使用。
二、物理性质与性能优势
PC的卓越性能使其成为五大工程塑料(与尼龙、聚甲醛等并列)中增长最快的品种:
局限性:耐磨性较差(表面需硬化处理),耐紫外线能力弱(长期户外使用需添加抗UV剂),且易应力开裂。
三、生产工艺与技术演进
-
-
-
条件:高温(200–300℃)、高真空(<130 Pa)下进行缩聚反应。
-
特点:产品纯度较高,但分子量受限(一般≤3万),适合光学级PC。
-
-
原料:双酚A + 光气(COCl₂)在碱液中反应。
-
特点:分子量更易控制,效率高,但需处理剧毒光气,环保要求严苛。
技术趋势:为减少光气使用,非光气熔融法(如巴斯夫、三菱工艺)成为绿色发展方向,通过碳酸二甲酯与双酚A直接反应,降低环境风险。
四、市场价格与供需动态(2025年最新)
根据2025年9–10月数据,中国PC市场价格稳中有升:
-
主流价格区间:19,700–19,800元/吨(国产优等品,如浙铁大风02-10R牌号)。
-
影响因素:原油成本上涨、下游汽车电子需求复苏,以及反倾销政策(如2024年4月起对台湾地区PC征收反倾销税)支撑价格。
供需格局: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国,但高端产能不足,仍需进口光学级、医疗级PC。预计到2025年,建材、电子电器领域需求将保持8%-10%年增长率。
五、应用领域全景图
PC凭借其均衡性能,渗透于高端制造与日常生活多个领域:
六、企业采购、运输与使用指南
-
-
电子外壳:选用高流动牌号(如PC/ABS合金,改善加工性)。
-
透明制品:优选光学级PC(透光率>90%,如帝人L-1250Y)。
-
医疗用品:需符合FDA或USP Class VI认证。
-
质量验证:核查分子量、熔指(MFI)、黄变指数等关键指标。
-
PC易吸潮(吸水率0.18%),需密封存放于干燥环境(湿度<30%),防止水解导致性能劣化。
-
运输时避免暴晒、挤压,包装通常采用防潮编织袋或纸板桶(常见规格25kg/包)。
-
预处理:注塑前必须在120℃下干燥4–8小时,使含水量≤0.02%,否则制品易产生气泡、银丝。
-
-
后处理:为消除内应力,制品需在125–135℃下热处理1–2小时。
七、未来趋势与挑战
-
绿色化:开发生物基PC(如异山梨醇替代双酚A),减少对化石原料依赖。
-
高性能化:通过纳米填料(如石墨烯)增强PC的耐磨、导热性,拓展至5G通讯、新能源电池包等新场景。
-
安全规范:随着欧盟、中国对双酚A的限制加严,无BPA-PC将成为食品、医疗应用主流。
聚碳酸酯以其高强度、高透明性、耐热及阻燃等综合优势,成为不可替代的工程塑料。企业在应用时需严格把控原料干燥、加工工艺及使用环境,以充分发挥其性能。随着技术迭代,PC将在汽车轻量化、医疗精密化等领域持续扮演关键角色。
【注意】需要采购的或者有该化学品想找客户出售的,请先联系客服或底部留言。
评价
目前还没有评价